爱心健康

导航

奶奶留給我們的無價之寶

  作者:邓兆安

  在我的书房里,摆放着一张四世同堂的“全家福”合影,男女老幼共有18个人,穿戴一新的奶奶端坐在正中的位置,全家人紧紧地依偎在一起,每张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。

  这张不同寻常的照片,拍摄于1982年12月。我的爱人徐金华当时还是没过门的媳妇,是被奶奶特邀请来的。奶奶很早就亲昵地对我承诺:一定等到你娶了媳妇我再闭上眼。谁也不会想到,那年腊月我刚结了婚,过了仅仅一个月,奶奶就安详地离开了我们,享年94周岁。这张生前唯一留下的黑白照片,不仅圆了奶奶所期盼的“子孙满堂、国泰民安”的美好梦想,也寄托着我们全家人对她一生操劳所留下的精神财富的永远缅怀。

  迄今,奶奶虽然离开我们整整37年了,但在我脑海的深处,她日夜忙碌的身影、慈祥的面容始终清晰可见;殷切的话语、朴实的教导,更是常存心间,无时无刻不在影响和激励着我……


家庭合影(作者位于第三排左二,拍摄于1982年12月)

  忍丧子之痛,明大义送小儿英勇参军

  奶奶的名字是徐成华,出生于1889年8月,老家是原西由镇后吕村,她的父母亲很早就离世了,家中只有一位妹妹。奶奶17岁就嫁到了邓家。爷爷叫邓延庆,出生于1885年5月,弟兄四个,排行老大。由于当时受地主阶级的长期剥削和压迫,除有三间祖传的老宅外,家徒四壁,饥不果腹,加之身体虚弱,长期病魔缠身,在最小的儿子出生不久,年仅46岁的爷爷就撒手人寰。从此,家庭的重担全部压在了奶奶一个小脚女人的肩上。屋漏偏逢连阴雨,意想不到的磨难接踵袭来,进一步磨炼了奶奶的坚强意志。

  奶奶一生共有五个儿子,我的父亲邓汝禄排行老二,没有闺女是她终生的遗憾。三叔邓汝寿从小懂事听话,长的也好看,奶奶特别喜欢他。当目暏,由于家里吃不上饭,大哥被迫闯关东另谋生路,二哥长途跋涉替人拉脚,母亲拉着幼小的弟弟外出乞讨、被人欺凌……他暗暗下定决心,一定要替母亲分忧。1936年夏天,邻村天王庙的一王姓地主家被上面派遣要出一名"壮丁"。由于担心自家的孩子上前线有危险,这个地主就放出“谁愿被雇佣,他就支付60个大洋”的消息,三叔获悉后就背着家里报了名,等他回来告知时,奶奶不同意但已经来不及了。从此与家人一别,再无三叔的任何音信。奶奶用三叔换回的几个钱(地主家仅付给了一半钱,另一半压着不给),把早已漏雨的危房作了翻新。奶奶的心里,一直在牵挂着远方的儿子,一种不祥的预感很快被一起当“壮丁”的街坊回来给做实了。据他讲三叔在当年攻打潍坊的一次战役中早已阵亡。惊闻这一噩耗,奶奶当场就昏了过去了,心中仅存的一丝希望全部破灭了。

  “心肝宝贝”走了,奶奶悲痛万分,卧床不起,几天之后,左肩背上突然长出了一个痂子。由于没钱及时治疗,最后溃烂形成了痿管,不停地往外流脏东西,把全家人都吓坏了,实在没办法,就到地里挖些孛孛丁(蒲公英)天天糊在伤口上,两个多月才慢慢地愈合。奶奶虽然幸运地捡回了一条命,但那洁白细腻的后背上永远留下了长达十多公分的疤痕。从那年起,每当农历五月十二日三叔生日这天,奶奶就只身悄悄地跑到村外的田野上,呼唤着叔叔的乳名号啕大哭一场,把压抑在心中的委屈、思念全部宣泄出来。

  三叔因生活逼迫而丧命,进一步激起了奶奶对旧社会的无比仇恨,更加渴盼美好的新社会能够早日到来。因此,当有人向她传播革命道理时,她能够很快接受和积极支持。1946年6月,蒋介石挑起全面内战,企图抢夺胜利果实,引起全国人民的强烈愤慨。进入8月,山东各级党组织广泛发动群众参军支援南下,奶奶知道后十分高兴,但同时她也深知参军打仗意味着什么,三叔的不幸遭遇时常刺痛她的心,但她心里更明白:只有打败国民党才能换来革命的最后胜利,老百姓才能彻底翻身当家作主。于是,她作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:把小儿子送到前线去。在她的动员引导下,年方18周岁的五叔邓汝瑞兴高采烈地戴上了大红花。临别时他向母亲和父老乡亲立下誓言:一定多杀敌立功,为家乡增光。村头上,奶奶双眼噙着泪花,千叮咛、万嘱咐,依依不舍送别了小儿子……

  不负期望,捷报频传。五叔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不久,首先投入了“莱芜战役”(1947年2月),他英勇奋战,与敌人殊死搏斗,受到部队立功嘉奖,并火线加入中国共产党。当五叔把嘉奖令寄到家里后,街坊邻居都纷纷涌来祝贺。奶奶用双手来回抚摩着嘉奖令,打心里感到自豪,立即回信鼓励儿子要再立新功。五叔怀揣家书,接着参加了“潍县战役”(1948年4月)“济南战役”(1948年9月),然后随华东野战军,转战山东、安徽、江苏等地,相继参加了震惊中外的“淮海战役”(1948年11月)和“渡江战役”(1949年4月)。在这些我军历史上规模大、影响深远的大型战役中,叔叔冒着敌人的炮火,冲锋陷阵,多次立功受奖。一张张立功喜报,对奶奶来说都是最大的抚慰和满足,被她张贴在家里最醒目的位置,每当想念儿子时,就一遍遍地瞅着看。1950年11月,叔叔又从福建奔赴朝鲜战场,参加了极为惨烈的“朝鲜第二次战役”和“第五次战役”。冒着零下40摄氏度的严寒,浴血奋战,他有两个脚指头被冻掉,腰上、腿上、屁股上都有与敌人肉搏战时留下的深深伤痕……当五叔从朝鲜战场上凯旋时,他把国家颁发的抗美援朝纪念章戴在了奶奶的胸前,又给奶奶置办了两套花色漂亮的被褥。分别多年的母子紧紧地搂在一起,奶奶那颗提着的心终于放下来了。每当过春节,奶奶都要把这套平日珍藏在柜箱里的被褥“亮”出来,她情不自禁地说:“儿子当兵,我们全家光荣!”


五叔邓汝瑞从军纪念照(拍摄于1956年)

  小叔从军十多年,出生入死,屡建战功,为新中国成立和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,成为中国革命的功臣。奶奶也被人尊敬的称为“革命的老妈妈”。薪火相传,受前辈的熏陶,我二哥邓兆祥、小叔的二儿子邓兆兴先后光荣参军和入党。每当孙子们纷纷给奶奶寄信汇报在部队取得的优秀成绩时,奶奶兴奋得就像小孩子一样高兴。

  手不离笤帚,整洁干净成为一生的习惯

  奶奶一生崇尚整洁卫生,不管是她自己穿用的衣服被褥,还是室内外的环境卫生,以及家里所有的锅碗瓢盆等餐具,只要她两眼“扫描”到的地方,都必须干干净净,不容半点脏物,一旦“捕获”到了她就赶快去收拾清理直到满意为止。记得20世纪70年代,农村经常组织爱国主义卫生运动,我们家一直都被村里(生产大队)评为“卫生之家”,母亲经常说:“这都是你奶奶立的大功啊!”

  此话一点不假,由于母亲常年在生产队里做工,父亲外出干瓦工,哥哥、姐姐们有的上班,有的下地,我年龄小在校念书,八口之家的一大堆家务活全由奶奶一人操劳。她不仅忙着掐草辫,还把清洁卫生当成了每日必做的活计。实际上没有任何人安排她去做,她是那种骨子里喜欢干净美观的人,虽然做家务又脏又累,但她从不嫌弃,乐此不疲,由此养成了她一辈子的良好习惯和高尚美德。

  从每天奶奶忙碌的“家务影像”中,我剪取了她一些有规律劳作的“片断”,真实地记录了一位农村普通老年妇女讲究卫生的点点滴滴,以及对文明生活的执着追求。

  镜头之一。主题词:清扫。天刚蒙蒙亮,奶奶早早地爬起来,拿起用高粱秸秆扎成的笤帚,从卧室到正间、院子轻轻地淋水、清扫,每个墙旮旯、门旮旯,都不放过。吃了早饭后,接着把厕所、街门外至房子周边、道路再全面清扫完。这一轮下来,至少一个小时。下午临近四点,她又准时拿上扫帚、笤帚沿着街门口外的每个角落,将一天风吹落下的树叶、草木等垃圾清理到地上一根草也找不到。长年累月,天天如此,实在不易。凡是路过的街坊邻居,无不驻足夸赞,一些爱开玩笑的年轻人常说:“老奶奶你把地面打扫的都快照出人影来了”,奶奶听了美滋滋地笑个不停。一些外村人看到路面如此清洁美观,都向汗流浃背的奶奶投来敬佩的目光。由于常年手不离笤帚,奶奶对这心爱的“伴侣”情有独钟,特别注意保护,每当换上新买的笤帚,奶奶总要用结实的布料、麻绳和玉米皮重新“包装”起来。这样一是用起来顺手,二是可以大大延缓笤帚的使用寿命。有一次,我无意间在西厢房的一个角落里,看到奶奶存放的一把把“退役”下来的笤帚磨损的都快成“秃头”了。刹那间,我的心里不禁感到有些酸楚和极度的疼爱:奶奶这位身体单薄、步入年迈的小脚女人该付出多少心血和汗水啊!

  镜头之二。主题词:清刷。每当周末的下午,奶奶就要把家里盛水的大缸彻底清刷一次,以保证家人饮水卫生,免得生病。由于当时农村普遍使用井水,一些脏东西难免风吹雨冲落到里面,所以盛水的大缸必须定期清理。这活相当不轻松,奶奶每次刷缸的时候,需要先把缸里的存水用水瓢舀到几个盆里暂放着,把缸底下的脏水倒掉,然后冲进清水用炊帚上下左右、反复用力地清刷。她蹲在地下,弯着腰,一遍、两遍、三遍,直到完全清刷干净了奶奶才放心地停下,再把盆里沉淀的清水一一倒进缸里,才算大功告成。这时奶奶已经累得腰酸腿疼、气喘吁吁,头发、衣服也全部湿透了。刷净的缸里水清澈透明,倒映出光影,奶奶开心地笑了。锅台上、躺柜上、高低柜上,里里外外,上上下下,每天都由奶奶用抺布擦得一尘不染,令人叹服。家里的餐具柜也是奶奶重点“盯防”的地方,三日两头,她就“倒腾”一次,里面的碗筷碟子、调羹勺子、大盆小盆,一股脑儿地全部搬到吃饭的长桌上,集中“大清刷”,一件不漏。经她双手一过,一摞摞餐具焕然一新,井然有序。因此,不管家里什么时间来客人,各种餐具应有尽有,整洁卫生,这都得益于奶奶平日功夫做得好,称她为我们这个大家庭的“后勤部长”可谓当之无愧。

  镜头之三。主题词:浆洗。从我记事起,奶奶自己的衣服、被褥、鞋帽,虽然都是半新不旧的,但穿上总是十分整洁,大方得体,气质不凡。尤其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奶奶直至晚年,讲究卫生的习惯始终没有改变,仍然坚持自己动手浆洗缝补,不愿给任何人添麻烦。她炕上的被褥、床单、枕套,不等脏了就定时洗好,长年保持清洁;她穿过的衣服只要浸上汗水,都要及时冲洗从不过夜,衣服晾干后叠的板板整整;每当过重要节日或外出走亲戚,她都要提早准备衣服,反复试穿,以防纰漏;晚上睡觉前坚持洗脚,雷打不动;稍有空闲,她就手握梳子,将长长的秀发,一遍遍地梳理,既干净美观又护发健脑。母亲十分敬佩地说:“你奶奶真是干净了一辈子”。

  奶奶这些讲究卫生的自律意识和行为规范,早已嵌入到我童年的美好记忆里,并深刻影响着我的一生。奶奶的长寿,想来也是与这些好习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。

  现在已经退休的我,也在坚持着这些习惯。每晚临睡前,我都要与爱人一边泡脚、一边梳头,此时奶奶健康美丽的容颜常常浮现在眼前……

  扬己之所长,靠灵巧的双手添补家用

  我老家在胶东半岛的西北端一一莱州市三山岛街道(原西由镇)街西头村。我于1959年3月出生,弟兄姊妹5个,由于家底薄、孩子多,生活极为困难。从我记事的童年时代,每逢过年母亲都用拆下的旧布料,染色后改做成所谓的“新衣服”给我穿,自己很委屈,就哭哭啼啼。奶奶看在眼里,痛在心上,眼睛常常湿润着……

  俗话说,“虎瘦雄心在,人穷志不短”。当时奶奶已经70多岁了,为了减轻家庭负担和添补家用,她就发挥掐草辨的一技之长,每天起早贪黑地忙碌,周围村庄谁也掐不过她,成为当地有名的草辫高手。

  据史料介绍,莱州草辫最早发源于沙河镇一带,迄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。它具有很强的艺术价值和实用价值,1915年曾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特别奖,从60年代起就成为我国最早一批进入欧洲市场的热销产品。当奶奶得知自己掐的草辫加工成工艺品都卖给外国人了,心里甭提有多高兴了,掐起草辩的劲头也更足了。

  掐草辫看似简单,但实际里面的“学问”大着呢,没有长期的苦练绝对成不了一把好手。奶奶告诉我,她从六七岁就开始跟家人学习掐草辫了,一直没有丢下。功夫不负有心人,几十年下来,这门手艺成了奶奶的一大“绝活”。为确保草辫的质量和信誉,奶奶十分讲究和苛刻,严格把好“五道工序”:选草、抽芯、浸泡、编织、修整。如抽芯环节,需从一捆捆的麦秆叶里选出那些纤细均匀、晶莹洁白的茎芯。为此,奶奶都是自己动手,耐心地一根一根的精挑细选,然后像宝贝似的把这些麦秆分开捆扎好,再单独存放起来。论起编织来,奶奶天赋极高,只要瞅一眼样品,她心里就明白了,加上她自创的,共能掐出十多种花样。坐在一旁观看奶奶掐辫子,简直就是一种艺术享受,也是我至今难以忘怀的记忆。只见她手握浸泡过的麦草一一压、挑、插、编,似龙飞凤舞,令人目不暇接,一会地下就盘满了一串串金黄色的草辫。奶奶那有节奏的优美动作,由内而外,散发出一位民间老艺人特有的自信和神韵。

  每年炎热的六月,当农村“三夏”生产战役打响后,奶奶也一同进入“战时”状态,她夜以继日地精心选择麦草,针对家里产的麦草不够,奶奶就与邻居商量以帮工换麦草的方法,备下了一批批“弹药”,然后又全身心地投入到掐草辫的“主战场”上。奶奶不仅掐的质量好,而且速度快,一般农村妇女一天掐一把就很不错了,而她每天最少能掐两把(一把长40米)。每隔半个多月就集中外卖一次,每次送货父亲都乐呵呵地把一辆旧自行车的车把上、后座上都装得满满当。看到此情此景,奶奶就像农田里收获了丰收的果实一样喜上眉梢,这一车车的草辫装载着她对改善家庭生活的美好希望。

  细腻精致,独具特色。奶奶匠心编织的草辫赢得了当地供销社的青睐,老店员每当看到奶奶的草辫就爱不释手,总是竖起大拇指啧啧称赞:“这是街西头村徐老太太掐的,在咱西由街上头一份”。每次他们给奶奶的草辫评的等级最高,当时每把收购价均在一角八分以下,而奶奶的都在两角以上,可谓“一枝独秀”。奶奶的声誉和口碑就这样在十里八村传开了。奶奶靠掐草辫为家里度过最困难的时期到底做了多大的贡献,已无从考究,但父亲在世时留下的一句话仍言犹在耳:“你奶奶的大恩大德你们要永远铭记啊。”

  自立自强,决不向命远低头。奶奶这种昂扬不屈的精神和对草辫事业的酷爱,在我幼小的心中早已萌发了羡慕和崇拜的情愫。当向奶奶提出学掐草辫的想法后,她握着我的小手一遍遍地示范传授,并把我掐得高低不平的“处女作”用小擀面杖滚压抚平,再用小剪刀加工修整,立马让它们焕然一新。奶奶抚摸着我的头说:“你将来不管干啥,一定要学一门好手艺,才能过上好日子”。


作者(左)向清华大学新闻学院捐赠《登攀》书籍(拍摄于2019年10月)

  在奶奶潜移默化的影响下,我们兄弟姊妹注重钻研学习,都有了一技之长,在各自的领域有所建树。我从一名农民通讯员起步,在党的新闻战线上,历经40余年的拼搏奋斗,成长为地方新闻媒体的把关人和高级编辑(专业技术二级),并先后荣获“第十三届长江韬奋奖”“全国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”“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”等荣耀称号。2016年11月,受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接见。去年初,自己撰写的56万余字的新闻作品集《登攀》(上下卷),由人民日报出版社正式出版。假如奶奶知道后辈们今天所取得的骄人业绩,一定会在九泉之下露出欣慰的笑容。

  (作者系山东省网络社会组织联合会会长)





免责声明:刊登本文仅出于传递信息之目的,绝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。如认为转载内容已侵权,请联系编辑删除。
上一篇:范迪克:孫興慜的終結能力很強 他是後衛的噩夢
下一篇:經濟戰“疫”錄:全球超150座汽車工廠暫關 中國密集施策刺激汽車消費

Copyright © 2012-2022 ax.51820.com  爱心健康网  All Rights Reserved .
邮箱:1837655332@qq.com